徐文新:“大农民工教育观”助推人的城镇化

2013年07月31日09:16  光明日报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至2012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261万人。如何让占我国人口总数近两成的农民工安居乐业,如何做好农民工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    

  过去,我们将农民工教育的力量更多地投入在城市,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城市融入能力的法制观念、规则意识等教育为主,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狭隘性。只重视农民工的利用,不重视农民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现代的农民工教育应该以终身教育和全面培养“完整的人”的理念为指导,立足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树立“大农民工教育观”。

  “大农民工教育观”要注重“前农民工阶段”的教育,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农民工教育机制,使农民工在农村就可获得现代教育机会,促使其获得迁移至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进城务工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成功率。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例,首尔城里那些来自农村的工人们,在当工人之前,“新村运动”就给他们提供了足以应付现代城市工业化生存方式的职业培训和现代训练,不仅有木工、建筑等技术培训,还有指挥协调等能力的培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素质,改变了他们往往沉溺于打牌等娱乐活动的生活方式,进而积极寻求进入城市社会工作谋生的机会,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规模。

  为了有效改善农民工教育,切实推进人的城镇化,“大农民工教育观”首先需要运用好农村地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做好农民工预备期的基本素质教育,使农村地区青少年兼顾升学与就业两大培养方向。农村地区学校应该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做好“校村合作”,避免“隔膜化”,促使教育更好地服务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其次,要制定城乡农民工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和各类标准;要建立城乡农民工教育的沟通共享机制,包括促进城乡师资、学生沟通流动的机制、实习实训基地资源的共享机制,实现城乡联动的教育培训、课程学分的互认等,借助城市教学设备、实训实习、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整体提高区域农民工教育的质量,打造区域“集群力”。

  此外,还要重视激发农民工的自我教育意识,鼓励他们共同参与管理,使用和推广新技术,开展技术技能创新改革,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通过不断的学习促进人的城镇化。

(原标题:“大农民工教育观”助推人的城镇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政治局: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体育热身赛-梅西进球内马尔首秀巴萨2-2 高清
  • 娱乐传谢霆锋恋上周迅 张柏芝吃醋远走加拿大
  • 财经央行官员:房价过高不是因货币超发
  • 科技国美炮轰苏宁线上线下同价:短期做不到
  • 博客医生妻子:被摔2岁女婴送治时已无希望
  • 读书坤宁不宁:明清28个皇后命运皆悲剧
  • 教育高价超常儿 利益是“神童热”背后推手